IM体育·(中国)APP官方入口
IM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全文
发布:2023-05-26 13:18:57 浏览:

  第一百零一条组织实施网络食品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收到的不合格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应当同时通知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

  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联系方式不详的,可由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协助通知。经检验不合格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无法联系的,可要求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移除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网上食品销售信息,暂停提供第三方平台的交易服务。

  第一百零二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样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报送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及时报告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跨地域进行监督抽检的,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的检验结论表明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的,应当立即将检验结果通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称的生产者或者进口商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通报后,应当立即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停止生产经营、召回不安全食品等措施,消除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履行相关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一百零三条检验机构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或者自动设备系统对检验数据和相关信息采集、记录、处理、分析、报告及存储的,应当对上述工作与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符合性和适宜性进行完整的确认,并保留确认记录。检验机构出具的电子版检验报告的效力,按照国家有关签章的法律法规执行。

  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检验中发现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或者带有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留存书面报告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卫生行政等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建立检验资源与检验结果的共享机制。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第三方等单位所属的检验机构纳入检验资源整合与共享范围。

  第一百零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提出复检申请。

  复检机构原则上应当在收到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抽检工作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检申请人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除外。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不得停止履行停止生产经营和召回等相关义务。

  第一百零七条复检机构应当使用相关标准规定的仲裁方法进行复检。无仲裁方法的,应当使用与初检一致的检验方法。复检样品应当为复检备份样品。复检结束后,复检机构应当出具复检是否合格的检验结论。

  第一百零八条复检相关费用由复检申请人先行垫付,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复检申请人承担。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初检机构承担。

  第一百零九条具备相关复检资质的复检机构应当积极承担复检任务,公正、规范地开展复检活动,不得拒绝或者推脱复检任务。一年内2次无故不承接复检任务,即取消复检资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一十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和国境口岸食品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证明文件,供公众免费查询。

  第一百一十一条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照职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能力、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等对进口食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第一百一十二条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申报。申报时,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

  进口需要注册或者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交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规定取得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上载明的要求实施监督抽检。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全部项目逐批检验。

  进口食用动物及动物产品还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动物检疫证书、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材料。

  第一百一十三条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监督、抽检。国际条约、协定有要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执行。

  第一百一十四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依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进口环节实施监督抽检,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抽检。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实施留置检查;对一般风险的,实施抽样检查;对较低风险的,实施现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五条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食品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审核制度。

  第一百一十六条 进口商召回进口食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一百一十七条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在种植养殖、原辅料控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化学、生物、物理方式的人为蓄意破坏。

  第一百一十八条对通过我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进口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其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执行情况和备案情况进行现场核查。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以非保健食品名义进口使用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第一百二十条境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并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第一百二十一条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出口食品,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以及本条例关于进出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由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处置。

  重大、较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分别由省、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调查处置。

  第一百二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应急保障经费,改善应急装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和评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判,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一百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覆盖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

  第一百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制定事件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第一百二十七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在调查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最终调查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食品检验等技术机构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一百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体系,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疾病信息进行核实。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的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一百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及其他有关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第一百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过程中因人为或者其他因素导致食品污染,对公众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

  第一百三十一条对确属食品安全事故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查明事故的原因、性质和责任。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事件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

  第一百三十二条 食品安全事故以外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其调查处理,参照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一百三十三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注册和相关备案,组织开展相关体系检查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建立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依法公布重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开展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承担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相关职责,防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生产许可,组织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开展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防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监督企业产品召回,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等。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销售或者采购食品原料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第一百三十四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对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巡查督办。

  第一百三十五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重点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第一百三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监督检查中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掺杂异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可以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取证。

  第一百三十七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中应当由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确认的,当事人拒绝签字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签字的,应当注明原因,可以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当场签字确认。

  第一百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需要查询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银行账户的,相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有关合同、票据、账簿、购销记录、电子数据的存储设备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依法予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一百四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案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调查处理期间可以暂停办理其相关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已受理的,中止办理,中止期限不计入行政许可时限。

  第一百四十一条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查处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也可以指定其他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案件发生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一百四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源性疾病信息、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其他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名录及检测方法及时予以公布。

  第一百四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技术手段检出食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百四十四条对于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掺杂使假、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尚未制定残留限量值和检验方法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布,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一百四十五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评价指南,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相关要求的,可以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企业应当采取暂停销售等措施控制风险。

  第一百四十六条尚未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参照本条例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有关要求的,可用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初步筛查。

  第一百四十七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不良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推进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证券发行、企业征信等信用体系的衔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的,应当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网站上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一百四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卫生规范等要求的,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四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责任约谈的其他情形。

  责任约谈不影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理,责任约谈情况及后续处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被约谈者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要求落实整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一百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承担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属地管理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保障经费和条件。

  重大活动组织者应当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选择具有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并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义务。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为重大活动提供食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落实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加强对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评估。

  第一百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设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公布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投诉举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信息,并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的建议。

  第一百五十二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修订、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就应急处置、案件查办、举报奖励、重大活动保障等设置专项经费。

  第一百五十三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专业培训培训大纲,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组织考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专业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并接受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第一百五十四条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随机选取食品生产经营者、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实施异地检查、交叉互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判定监督检查结果,并于日常监督检查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并在生产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张贴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保持至下次日常监督检查。

  对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属于基本符合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为不符合,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警示信,并向社会公开。

  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工具和设备,监督检查人员可以立即查封、扣押,并在24小时内报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补办查封扣押手续。

  第一百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实施飞行检查,并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投诉举报反映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或者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

  内地与澳门驾驶证互认换领协议2023年5月16日正式生效,内地与澳门驾驶证实现免试互认换领。

  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

  海关总署决定在上海海关开展《货物进口证明书(汽车、摩托车)》(以下简称《证明书》)和《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以下简称《随车单》)“两证合一”改革试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明确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政策解读。为什么要修订佩戴口罩指引?哪些场景需要带,哪些情形建议带,安歇场景可以不用带明确公布。

  2023年3月13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通告,自2023年3月15日起,调整外国人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具体如下。

  2021年11月25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此次条例完善了有关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将生育假由三十天延长到六十天。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健全上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办法》,政策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

  为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科研人才,支持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发展,浦东制定了相关人才政策,具体如下。

  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凡是企业租用大巴车跨省“点对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返岗,将按照实际包车费用的50%给予补贴,最高可享30万元。

  浦东新区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浦东新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解读可详见下文。

  申请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在2023年12月31日前采取分期或逐月等方式补缴缓缴社会保险费,补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第一百零一条组织实施网络食品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收到的不合格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应当同时通知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

  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联系方式不详的,可由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协助通知。经检验不合格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无法联系的,可要求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移除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网上食品销售信息,暂停提供第三方平台的交易服务。

  第一百零二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样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报送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及时报告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跨地域进行监督抽检的,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的检验结论表明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的,应当立即将检验结果通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称的生产者或者进口商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通报后,应当立即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停止生产经营、召回不安全食品等措施,消除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履行相关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一百零三条检验机构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或者自动设备系统对检验数据和相关信息采集、记录、处理、分析、报告及存储的,应当对上述工作与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符合性和适宜性进行完整的确认,并保留确认记录。检验机构出具的电子版检验报告的效力,按照国家有关签章的法律法规执行。

  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检验中发现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或者带有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留存书面报告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卫生行政等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建立检验资源与检验结果的共享机制。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第三方等单位所属的检验机构纳入检验资源整合与共享范围。

  第一百零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提出复检申请。

  复检机构原则上应当在收到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抽检工作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检申请人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除外。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不得停止履行停止生产经营和召回等相关义务。

  第一百零七条复检机构应当使用相关标准规定的仲裁方法进行复检。无仲裁方法的,应当使用与初检一致的检验方法。复检样品应当为复检备份样品。复检结束后,复检机构应当出具复检是否合格的检验结论。

  第一百零八条复检相关费用由复检申请人先行垫付,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复检申请人承担。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初检机构承担。

  第一百零九条具备相关复检资质的复检机构应当积极承担复检任务,公正、规范地开展复检活动,不得拒绝或者推脱复检任务。一年内2次无故不承接复检任务,即取消复检资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一十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和国境口岸食品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证明文件,供公众免费查询。

  第一百一十一条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照职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能力、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等对进口食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第一百一十二条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申报。申报时,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

  进口需要注册或者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交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规定取得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上载明的要求实施监督抽检。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全部项目逐批检验。

  进口食用动物及动物产品还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动物检疫证书、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材料。

  第一百一十三条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监督、抽检。国际条约、协定有要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执行。

  第一百一十四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依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进口环节实施监督抽检,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抽检。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实施留置检查;对一般风险的,实施抽样检查;对较低风险的,实施现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五条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食品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审核制度。

  第一百一十六条 进口商召回进口食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一百一十七条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在种植养殖、原辅料控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化学、生物、物理方式的人为蓄意破坏。

  第一百一十八条对通过我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一十九条对进口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其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执行情况和备案情况进行现场核查。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以非保健食品名义进口使用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第一百二十条境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并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第一百二十一条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出口食品,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以及本条例关于进出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由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处置。

  重大、较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分别由省、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调查处置。

  第一百二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应急保障经费,改善应急装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和评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判,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一百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覆盖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

  第一百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制定事件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第一百二十七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在调查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最终调查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食品检验等技术机构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一百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体系,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疾病信息进行核实。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的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一百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及其他有关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第一百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过程中因人为或者其他因素导致食品污染,对公众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

  第一百三十一条对确属食品安全事故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查明事故的原因、性质和责任。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事件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

  第一百三十二条 食品安全事故以外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其调查处理,参照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一百三十三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注册和相关备案,组织开展相关体系检查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建立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依法公布重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开展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承担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相关职责,防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生产许可,组织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开展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防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监督企业产品召回,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等。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销售或者采购食品原料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第一百三十四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对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巡查督办。

  第一百三十五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重点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第一百三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监督检查中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掺杂异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可以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取证。

  第一百三十七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中应当由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确认的,当事人拒绝签字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签字的,应当注明原因,可以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当场签字确认。

  第一百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需要查询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银行账户的,相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有关合同、票据、账簿、购销记录、电子数据的存储设备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依法予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一百四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案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调查处理期间可以暂停办理其相关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已受理的,中止办理,中止期限不计入行政许可时限。

  第一百四十一条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查处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也可以指定其他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案件发生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一百四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源性疾病信息、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其他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名录及检测方法及时予以公布。

  第一百四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技术手段检出食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百四十四条对于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掺杂使假、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尚未制定残留限量值和检验方法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布,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一百四十五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评价指南,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相关要求的,可以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企业应当采取暂停销售等措施控制风险。

  第一百四十六条尚未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参照本条例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有关要求的,可用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初步筛查。

  第一百四十七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不良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推进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证券发行、企业征信等信用体系的衔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的,应当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网站上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一百四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卫生规范等要求的,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四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责任约谈的其他情形。

  责任约谈不影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理,责任约谈情况及后续处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被约谈者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要求落实整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一百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承担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属地管理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保障经费和条件。

  重大活动组织者应当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选择具有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并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义务。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为重大活动提供食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落实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加强对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评估。

  第一百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设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公布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投诉举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信息,IM体育并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的建议。

  第一百五十二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修订、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就应急处置、案件查办、举报奖励、重大活动保障等设置专项经费。

  第一百五十三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专业培训培训大纲,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组织考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专业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并接受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第一百五十四条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随机选取食品生产经营者、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实施异地检查、交叉互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判定监督检查结果,并于日常监督检查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并在生产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张贴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保持至下次日常监督检查。

  对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属于基本符合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为不符合,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警示信,并向社会公开。

  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工具和设备,监督检查人员可以立即查封、扣押,并在24小时内报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补办查封扣押手续。

  第一百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实施飞行检查,并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投诉举报反映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或者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